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四南四北”重塑运城农业面孔
记者 姜存师 陈永年 董战轩

重塑之力,源于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运城市以“四南四北”农业产业转型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冲破“地域限制”、唤醒“沉睡资源”、打造“新质动能”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生产技术革命性突破
冲破“地域限制”
《茶经》开篇即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北方地区真的不适合种茶吗?”这曾是困扰陈厚珉无数个日夜的大问题。





2016年,芮城县在小麦收割后试种旱稻取得成功;
2018年,万荣县茂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黄河滩涂试种优良晚稻取得成功;
2018年以来,新绛县龙兴镇娄庄村探索“以稻治碱”“稻鱼共养”模式取得显著进展;
2023年9月,万荣县与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水稻新品种制种、繁育和稻麦轮作品种筛选等试验获得成功,这是全国首次在黄河流域开展水稻制种并取得成功;
今年11月23日,运城市农业农村局与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约,共同建设运城市农作物杂交种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研发中心及制种基地……
黄河流经运城市8个县(市),运城境内滩涂面积共有108万亩,其中40万亩适合种植水稻。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虽已增长到6万余亩,但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不管是本地经营主体自发尝试、主动探索,还是引入科研机构、专业公司加快技术突破、攻克关键环节,从运城市“南茶北栽”“南粮北植”的成功实践中,我们都会得出一个共同的启示,那就是——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生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已成为农业种养冲破“地域限制”的神奇“魔术师”。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唤醒“沉睡资源”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对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而在生产要素的更高效配置中,往往同时孕育着新产业的萌芽。



“目前建了1000多个棚,按每棚产量1000公斤计算,一个棚利润有6万元至8万元。”西开张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卫星说,“村民除了以盐碱地入股赚取租金外,还有六七十人在企业打工,每月人均工资有5000多元。”另据该村与经营企业的约定,所建产虾拱棚中,有20个拱棚的经营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0万余元。
将“盐碱”当缺陷,一味单纯改造,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而解放思想、逆向思维,大胆应用先进技术,以“盐碱”为优势,最终造就了新的“土特产”,点燃了新产业“火苗”。


曾几何时,由于不适宜传统粮食作物生产,薛公村黄河边近万亩滩涂、荒沟被忽视甚至遭撂荒。2012年,来自安徽的水产养殖户张俊在此承包土地种植莲藕,随后又带来南方的蟹苗,开始试养大闸蟹。
薛公村村“两委”通过无偿建塘、盖管理房、引水上电,以及免除当年的大闸蟹试养场地租金等举措,给予大力支持。
经过十余年努力,张俊的养殖基地已经扩展到500亩,同时还带动其他村民发展养殖500多亩,薛公村大闸蟹养殖已渐成气候。一只只青背、白肚、金爪的大闸蟹,让昔日满目萧条、大面积闲置撂荒的黄河滩变成了前景广阔的“金银滩”。

薛公村村“两委”动员3名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村民回村投资,引水、引电、修路,完善基础设施,给发展产业创造条件。成功说服投资者将亿元巨资投到荒凉的黄河滩涂,源于创新性的收益分配机制。双方合作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发期,由公司一次性付给村集体490万余元,另外每年再付数十万元;第二阶段为收益期,年收益分红村集体占40%、公司占60%;第三阶段为稳定期,年收益村集体占60%、公司占40%。合同期满后,资产全部归村集体所有。
“这里养殖的螃蟹,膏黄饱满,肉质细嫩,入口没有泥腥味和湖腥味,品质高、口感好!”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虾蟹体系淡水蟹生态系统养殖岗位专家成永旭来运考察时,对临猗黄河大闸蟹多有肯定。
目前,全市大闸蟹养殖面积已达2500亩,其中临猗、万荣、永济、芮城等县(市)黄河滩涂所养殖的大闸蟹尤为出名。
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等新质要素和传统要素的优化组合、更新跃升,结构性提升了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运城,从盐碱地里的白对虾,到黄河滩涂的大闸蟹,崭新的产业正悄然成长。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打造“新质动能”
广东菜心是南方的大路菜,产销量非常大。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城已经成了广东菜心在北方的重要产地。




2020年以来,运城市相继引进了广东海大集团、正大集团、永济硕成渔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规模化渔业养殖基地。
永济硕成渔业有限公司在永济市建设南美白对虾养殖棚1000余个;
广东海大集团在永济市建设虾苗工厂化培育、罗非鱼养殖生产基地,同时在盐湖区解州镇建设1900亩的海晟源新能源数字化渔业养殖产业园;
正大集团在盐湖区席张乡建设900亩的正大盐湖新能源生态水产养殖园……

届时,运城渔业生产将实现从渔户分散养殖到现代化企业规模经营的转变,主打产品也将实现从鲤鱼、草鱼到更为高端的虾、蟹、罗非鱼等的转变,全市乃至全省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也将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运城市通过引进专业公司、应用数智技术等手段,加快蔬菜种植、渔业养殖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在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从根本上提升运城蔬菜和水产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推进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优化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运城市正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生产能力,拓展生产边界,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稳步塑造运城现代农业的全新面孔。
来源:运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