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麦千亩连片,北斗导航农机精准作业,打井漫灌变成引黄滴灌,田间土路变成硬化路;水肥一体化、秸秆高效还田等适用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说起这些年地里的变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四义堂村党支部书记齐跃飞难掩喜悦:“过去地下水超采,村里大部分旱地种不了庄稼,现在建成了高标准农田,一个人可以管理上千亩地,种田越来越省事喽。”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铺满神州大地,让农民种田更安心。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践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抗灾减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方面功不可没。

盛夏的辽北平原,玉米已有尺高,宽窄行交替种植的垄间,覆盖还田的秸秆碎末依稀可见。“这些年,土地越来越黑,越来越肥了,随便扒开一处就能看到几条蚯蚓。”实行保护性耕作7年,辽宁省昌图县亮中桥镇永丰村种粮大户盛铁雍谈起黑土地的变化分外欣喜。
粮食高产稳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这是主管道,这是支管道,每隔50米有一个阀门……利用坑塘水与地下水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水泵加压,先将水输送到过滤器进行除沙。净化之后的水,流入溶肥池,水肥充分溶合后通过地下管网输送到田间植物根系。”谈起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工作原理,河北省霸州市小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韩福宾滔滔不绝。
该公司从2023年开始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项目,肥料进行了科学配方,再进行合理灌溉,满足了农作物不同生育期的水肥需求。“每天能灌溉200亩以上。这种方式与传统模式相比,灌溉效率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能达到90%左右,节水率达50%以上。”韩福宾告诉记者,“现在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种植管理,一个人就能管800~1000亩田地,再结合密植高产技术,每亩增产能达到20%左右。”
农田和基础设施是“硬件”,那一系列保粮惠民措施的实施则是“软件”,“软硬兼施”让农民种田更放心。去年5月下旬,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出现“烂场雨”,江淮、黄淮大部降水量达25~80毫米、局部100~200毫米,个别麦田倒伏受淹。各地加大防汛救灾投入力度,加强田间管理,强化防灾减灾,抢排积水、抢时收获、抢晴晾晒,“多灾之年”奋力夺取粮食丰收。

多年来,我国各地聚焦粮食生产、收获、储备、加工等环节,加大力度减损降耗,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实施,有效提高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水平,减少粮食损失隐患。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55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提供粮食烘干配套服务,节粮减损效果明显。

“近年来,我国深入融合推进绿色防控、农药减量化、统防统治专业化,有力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达54.1%,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覆盖率达45.2%,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1%。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