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编者按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并传承好其中蕴涵的智慧结晶,必将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注入新动能。2012年,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工作,目前已分七批认定了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也被写入《乡村振兴促进法》。我省现有4项入选,具体为稷山板枣生产系统、阳城蚕桑文化系统、浑源恒山黄芪栽培系统和长治党参栽培系统(平顺县、壶关县),这些生产栽培系统凝自然之精华、承古韵之悠长,焕新颜于当世,必将成为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新质生产力,为我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稷山板枣生产系统——
千年古树结新果
千年古树结新果

稷山县马拉松比赛参赛选手跑过国家板枣公园。栗卢建摄
12月17日,冬日的阳光下,漫步在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内,别有一番风味。公园里古枣树苍劲挺拔,有17500株千年以上的“老伙伴”相依相伴,还有500年以上的“小姐妹”约5万株,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之最、世界罕见的板枣古树群,穿越千年风雨沧桑而愈加生机勃勃。
2017年,稷山板枣生产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我省首个入选项目。同年,国家林草局批准在稷山建设国家板枣公园。2019年稷山板枣生产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如今稷山县板枣种植面积15万余亩,每年产量6000万公斤,核心区为稷峰镇和化峪镇。李鹏喜是稷峰镇陶梁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说:“我们村有枣园6000多亩,家家有枣树、人人会管理,村里的合作社帮村民发肥料、收枣、销售。”翟志勇是化峪镇西段村人,2018年成立稷山贡御源商贸有限公司:“我一年大概卖10万斤枣,主要是回头客。我们不仅卖枣,还输出板枣文化。”
依托板枣公园,稷山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王亚茹是西江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稷山分公司市场部的一名舞蹈演员,她说:“我的娘家和婆家都在加庄村,除了家里枣园的收入,我一个月还能挣2000元的演出费。”
说起枣园古树的保留,稷山县枣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贺宁杰十分感慨。几年前,面对连年阴雨导致的裂果难题,有的村民甚至动了砍树的念头。稷山县强化兜底保障,推出适合枣农的保险产品,政府补贴200万余元,鼓励引导枣农积极投保,最大限度减少灾害病害造成的损失;同时强化技术支持,每年组织多次飞防作业防治病虫害,还建设300亩防雨棚示范园。2022年,又依托国家板枣公园,打造了“守望千年·只为枣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没有园区的支撑,老百姓没法享受到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实惠,这些千年枣树很难保存下来。”贺宁杰说。
如今,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板枣公园里,板枣博物馆、温泉庭院、院士林、星空民宿星罗棋布,每日参观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千年古枣园正在书写新的故事。
相关链接
稷山板枣生产系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枣的主产区,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棘指的就是当地的枣树。《稷山县志》记载北魏孝文帝时期,稷山先民通过把引入的金丝小枣与本地枣进行改良,经过多年人工驯化、生态适应形成果形侧面较扁的一代名枣,当地方言“扁”音为“板”,故称板枣。唐玄宗时稷山板枣就成为宫廷贡品。明代先后有三任知县在稷山大力发展板枣,打下产业发展基础。稷山人将板枣称为五谷之外的“第六谷”广为种植,形成了独特的板枣生产系统。(王秀娟)
浑源恒山黄芪栽培系统——
恒山脚下开芪花

浑源县裴村乡千哨村黄芪花开满山坡。本报通讯员摄
恒山脚下开芪花

浑源县裴村乡千哨村黄芪花开满山坡。本报通讯员摄
下刀、轻挑、平推、下压,仅仅3秒,一个长17.5厘米、厚2毫米的黄芪片便从切片工张宏的刀下飞出。“从剁头到剪须,从切段到打捆,从焖润到切片,我们全部是人工加工。虽说芪条已捆绑整形过了,但弯度也不小,对工人技术要求很高。像我这样干了近20年的熟练工,一天能切15公斤。”
清冷冬日,山西北岳神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张宏和同事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浑源县是中国黄芪之乡,黄芪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坚守“人种天养,天种人护”的传统,拥有“国家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黄芪GMP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众多名片。山西浑源恒山黄芪栽培系统保存了珍贵的黄芪种质资源,传承了以仿野生种植为核心的黄芪生产模式,形成了以传统加工技艺为代表的黄芪地方文化,2023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数据显示,遗产地范围内黄芪面积约28万亩,其中野生黄芪面积约5万亩,仿野生种植面积约23万亩。全县仿野生黄芪六年生及以上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产能达到2.5万吨,产值达到7.5亿元。“我们的黄芪采用野生抚育,采刨周期都在6年以上,切片等产品每年都供不应求。公司与山西农大合作从野生芪种中选育的恒芪一号去年成功了,明年我计划在1号基地试种一下。”山西北岳神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贵富规划着。
从人工撒种到仿野生种植,从采刨到加工,优质的黄芪给浑源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浑源县不仅成立了恒山黄芪产业研究院,筹建起国家级保种实验室,建成了黄芪文化园、黄芪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黄芪标准化深加工展示园区和数字黄芪种植基地,还发布了恒山黄芪价格指数。
“黄芪栽培系统是活态的遗产系统,也是具有宝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推动浑源黄芪生产的绿色化发展,建立完善的浑源黄芪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浑源黄芪县、乡、村电商服务网络建设,建立浑源黄芪交易市场及仓储物流中心;依托浑源黄芪文化资源与品牌优势,发展集文化体验、产业观光、康养度假、科普研学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果蔬药茶工作站站长张全说。
相关链接
《浑源县志》记载,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即有人上恒山采刨黄芪,元朝末期,当地人王应昆、王应仲兄弟俩狩猎时,采摘内蒙古黄芪种籽,播种在恒山群峰中,据此推断浑源人采用野生抚育黄芪的历史至少有600年。恒山黄芪栽培系统借助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采用仿野生种植方式,人工采集野生或半野生黄芪种子,播撒在野生黄芪的原生环境中(芪坡),使植株自然生长,不使用农药化肥,每年秋季将大黄芪刨出,小的留着继续生长,实现了黄芪种植与采刨的良性循环,芪坡与森林、农田、村庄形成复合农业景观。(张丽媛)
阳城蚕桑文化系统——
栽桑养蚕织锦绣

生丝加工,企农联合互利共赢。刘学兵摄
栽桑养蚕织锦绣

生丝加工,企农联合互利共赢。刘学兵摄
12月16日,记者来到北方地区唯一的6A级白厂丝加工企业——山西禹珈豪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看到熟练的挡车工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索绪、抽丝、整理、编丝等缫丝作业。公司董事长段丽说:“我们采用的是国内最先进的飞宇2000自动缫丝设备,主要生产6A级白厂丝、纯手工蚕丝被、蚕蛹系列产品,建有1500余亩高标准丰产桑园可辐射带动3万多蚕农增收。”
“阳城的小蚕共育、大棚养蚕、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技术全国领先,为延伸产业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卫宏说,阳城县积极开展蚕桑文化传承人授牌、老桑树的挂牌登记、蚕姑庙的修复和保护、蚕桑研学等一系列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等措施,让传统蚕桑业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重放异彩。
上得独特的自然气候,下得千万蚕农的辛勤耕耘,阳城县尤其是嫘祖教民养蚕的花石沟(阳城析城山地带)久负盛名、地埂栽桑北方独有、千年古桑屹立寺头,桑-蚕-茧-丝-被-旅以及衍生产品全产业链开发一应俱全,桑蚕产业在华北地区独树一帜。阳城县自古便是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之一。
有数据显示,阳城县桑园面积3.7万亩,桑树总资源达到3851.21万株。年养蚕3.3万张,产茧158万公斤,收入8995万元,全县养蚕户6473户,户均收入超万元。全县养蚕张数、蚕茧产量占山西省86.8%,蚕桑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3亿元。
“遍布乡村的蚕俗、蚕戏、蚕姑庙,流传至今的奉祀嫘祖蚕神、祈求蚕茧等活动,无不为阳城蚕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更多力量。”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东介绍,上世纪70年代,阳城地埂桑大力发展,开辟了北方地区“地边是银行、地里是粮仓”粮桑互促、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家家养蚕、户户卖茧的盛况,成就了彼时农村农耕文明的最优模式,至今仍在延续。“出扦修剪、涂白治虫、春夏轮伐”等管理技术成为北方独创,蜚声全国。如今,每年一次的蚕桑文化节和桑葚采摘节,依然在传颂着阳城蚕桑的悠久历史和世代演进。
相关链接
传说黄帝元妃嫘祖来到阳城云蒙山间的人参塄村,靠满山遍野的野桑树,教人们认桑柘,采桑籽,栽桑树。在3000多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的历史长河中,当地百姓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形成了阳城独有的地埂栽桑、土法制种、消毒防病成套技术体系,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与桑、蚕、丝相关的风俗、礼仪等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阳城蚕桑文化系统。核心保护区为寺头村等六个乡镇。2021年被认定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李全宏)
长治党参栽培系统(平顺县、壶关县)——
太行深处飘药香

平顺县玉峡关镇黑虎村潞党参科普体验基地。本报通讯员摄
2023年10月,长治党参栽培系统(平顺县、壶关县)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该系统是太行山区农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主要涉及党参种质资源、传统建园、种植(传统轮作技术为主)和加工技艺,以及党参医药文化和民风民俗等要素。
长治党参栽培系统(平顺县、壶关县)虽然诞生在过去,但至今仍在使用,并且仍是当地药农的生产方式和主要经济来源。从淙上村出发,沿潞党参大道一路向东即可前往玉峡关镇黑虎村。黑虎村是潞党参原生境保护区和仿野生种植核心区,全村近九成农户以种植潞党参为主。“我们免费向种植潞党参的农户发放党参秧苗、党参籽。”黑虎村党支部书记马君君说,种植潞党参1亩地纯收入约1.5万元。
平顺县充分重视传统潞党参栽培经验,坚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友好和食品安全要求,并致力于把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潞党参专业小镇在黑虎村落成,包括潞党参科普体验基地、潞党参文化体验园、潞党参展销馆。游客可以到此参观游览,亲身体验潞党参种、管、收全过程,体会潞党参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
近年来,平顺潞党参所获荣誉颇丰:被纳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道地药材认证”,并入选全国首批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就能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平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春旺说。目前,该县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农业”“中药材+康养”“中药材+文旅”等业态融合发展的局面,实现了潞党参从一粒种子到一瓶浓纯口服液的变身,从田间到工厂、再到消费者的流转。“潞党参产业要继续提档升级,全链发展。”刘春旺表示,我们将坚持业态多元化,进一步挖掘潞党参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文化价值。
相关链接
党参是古今医学界公认的道地药材,最早产于上党。春秋政治家范蠡著《范子计然》:“人参生上党,状类人形者善”。唐代,上党郡更名为潞州,所产党参又称潞党参。平顺县是古上党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潞党参的发源地,当地党参有“狮头凤尾菊花心”的外观特征。《新唐书》记载,在唐朝时期,长治党参因其品质优良,已作为贡品。种植长治党参后,土地草木不生。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人们发现轮作有益于改善地力,后来逐渐探索出一套以轮作技术为代表的传统党参种植技术与知识体系。(郭慧聪)
专家点评
传承·利用
山西是一个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省份,农耕文化底蕴深厚,有机特色传统鲜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独特,神农尝百草、嫘祖养蚕等众多美丽传说都发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对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现实价值。
在产业振兴方面,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特色有机与绿色产品,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我省共有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176项,居全国第四位,这些具有历史底蕴的地方产品,如清徐葡萄、乡宁翅果、沁州黄小米等,以及山西传统的中药材,其开发利用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同时,利用农耕文化园区开展乡村旅游,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措施,如晋祠的稻田公园推动城乡互动,促进农民增收。山西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在生态振兴方面,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的循环利用、轮作套种技术、农牧结合技术等能够很好地缓解因为化肥与农药过量与不当使用造成的污染问题。还有传统的梯田与淤地坝利用技术、抗旱保墒技术,可以缓解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等问题。
在文化振兴方面,既呈现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也是乡民世代累积而成的文化和情感体系,反映了群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传统农耕民俗丰富多样,能够吸引大家共同的参与,有利于形成和谐乡民氛围。
在人才振兴方面,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缓解空心化乡村的困境,同时解决农村只是老人与儿童为主的现状。(山西省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心主任 武东轶)
来源:山西日报